站内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六大法则

六大法则之第二——天人合一经

时间:2013-06-10 09:49 文章作者:韩辰沣 点击:
第二节   “天人合一”经
 
天人合一,这个名词的雏形在华夏古经《周易》、《道德经》中均有涉及,较为明晰的提出并为世人所熟知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我本人给“天人合一”予以六个概念涵义:
1、“一”即无,无即“一”。
《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人合一”者,为易之太极与道之本体。
    2、从“有”的境界说,“一”是事物的最初阶段,也是第一阶段。事实上,从本源说,“有、无”是同时存在不分先后的,再透彻一点的说,无所谓“同时存在不分先后”,连同时存在都没有。
兹仅以“有”的境界说,譬如,目前我们地球所能观察到的所谓诞生于150亿年前的宇宙这个尘点。
3、从“有”的境界说,“一”是事物能量最为凝聚、状态最为稳定的阶段。
《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故对于天下、组织我极力倡导“大一统”。文学、影视作品中对于致力于大一统的人总是赋予以反面角色,对抗拒统一、分裂割据的总是赋予以正义形象,实是反映作者境界不够。
伟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此一点上也是饱受非议,殊不知,春秋战国混战了多少年?五百年!天下饱受摧残、蹂躏,而秦始皇打了多少年?十年!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战争就彻底结束了天下苍生无尽的战乱之苦。和平是要用战争来保障的,要结束战争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更加残酷、彻底、全面的战争!分裂、割据必然导致战乱,只有大一统才能带来和平和安宁。
所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独得我青睐,这部电影的主题可以以“定于一”来概括。
道教内丹派的修炼,其根本指导原则也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句话,首先是万物归三,归三则精足,谓之“人仙”;再由三归二,则气足,谓之“地仙”;再由二归一,则神足,谓之“天仙”;最后由一归于无,即道之本体。这个过程用道教内丹派的专业术语叫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归三时体健;归二时两眉虚室之中现“白光、金光”,百病祛除;归一时“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奇异功能出现;归无时已然化境。
由此亦可鉴,从“有”的境界来说,“一”是事物能量最为凝聚、状态最为稳定的阶段。
4、宇宙中任意事物及宇宙自身是宇宙任意事物及宇宙自身的表象和变异。什么意思?
首先说表象(表现、象征),就是说,在任意一事物身上,都有着宇宙中任意一事物的全部信息反映,或者说,“物物一太极”,“一身一乾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宇宙中任意一事物就是另外任意一事物,张三就是李四,李四就是王五,王五就是张三。宇宙就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无数分体,每个分体与另外的分体乃至整体完全一致,没有二样。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无限自复制结构。
再说变异,宇宙中的任意一事物完全相异于任意一事物,完全不等同于任意一事物。张三绝不是李四,李四绝不是王五,王五绝不是张三。任意一事物相对于任意一事物是绝然迥异不同的彼此独立体。
关于此点,佛法有“拈花微笑”,因为事物的变异性,一旦说出来就绝对不再是这个事物了,那“拈花微笑”就不变异、可以完全一致的表达吗?答案是,也不能,但释迦牟尼要表达的是,借助“拈花微笑”,表明真正的佛法不可说、不可做,没有二致,一旦说出来、做出来就不再是佛法了,他要借此告寓弟子们:真正的佛法在于当下自证,他所能做的,只是宣谕出一个佛法的相似体。后来,“拈花微笑”就成为佛法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的肇源。
道家,《老子》开篇开宗明义的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也有“白马非马”的著名辩论,这种名实之辨其本质亦不外乎是对于宇宙“变异”性的思考和挖掘。
5、宇宙中任意一事物与任意一事物愈直接则愈表象,无限接近于一,但永远不等于一(一指两个事物的合一,下同);愈间接则愈变异,无限接近于二,但永远不等于二(二指两个事物迥异的区分为二,下同)。
譬如说,张三和其父母的关系较其百代以上的远祖更直接,则张三和其父母的表象性要远远大于张三与其百代远祖的表象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较人与狗的关系更直接,则人与人之间的表象性要大于人与狗之间的表象性。
碰到很多人问,为什么坟地和这个家族的子孙后代祸福相连?怎么也想不通,但只要理解了这条理论,那么好了,就可以知道,不是说自家的坟地和自家的祸福相连,而是说,任意一个事物均与整个宇宙相连,影响整个宇宙。问题的关键在于,别家的坟地或者说宇宙中任意一个事物与你家的关系太过于间接,影响过微,无限接近于二,以至于忽略不论,而自家的坟地与自家子孙的关系无限接近于一,以至于影响力非常大。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五•乐部十三•钟•东方朔传》:“汉武帝未央宫殿前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诏王朔问之,朔对曰:‘有兵气。’上更问东方朔,朔对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闻:铜,土之子。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上曰:‘应在几日?’朔曰:‘在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馀里。上大笑,赐帛三十匹。”这个典故很有名,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谓之“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还有张衡的地动仪,其所运用的根本原理都是这条理论:愈关系直接愈无限接近于一,是以谓之“天人合一”。
周易预测术就是抽取出与所想要预知的事物最直接的“表象”进行分析,则表象的发展演绎就是事物的发展演绎。人们所谓的经验主义等,也是运用已知的“表象”来类比预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其实质和周易预测术没有二致,所不同的是周易预测术用的是八卦体系,而人们通常的经验主义等,运用的则是更为形象的过来事。
6、自调谐,包涵五条。
(1)所有事物在诞生之初甚至尚未诞生其运行规律已然注定。(命运)
(2)所有事物具备无限的反规律性,尤其是在知晓其运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命运)
(3)从更高一个层次看,反规律亦是规律,是规律的一种表现方式,犹如阴阳的一体两面一样,规律同样包涵“遵从规律”和“反规律”两面。
(4)无论是“遵从规律”还是“反规律”,宇宙都会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不疾不迟、悠闲自在的进入“新”的平衡和谐状态。(其实,宇宙原本和谐、恒常和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根本无所谓进入“新”的和谐状态。)
譬如湖面本来平静,忽然一枚石子落入,于是一圈圈涟漪荡漾开来,经过自调谐,最终湖面仍会进入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状态。“道可道,非常道”,我的例子或许不十分恰当,但若佛陀的“拈花微笑”一样,关键在于心下自证。
(5)因果。“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任何一事物既是“因”又是“果”,任何因都会触发相应果,横向空间、纵向时间无一例外,只待因缘成熟。
运用“天人合一”能推出许多事情。譬如秦始皇修长城、直道、运河等,这些工程当然是利国利民的,但在此不是要讨论这些工程好不好,而是说:天地人三才的任意动荡都会导致相应的其它两个的动荡,以致最后达到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状态,所以,很快,秦朝天下大乱。隋炀帝筑京杭大运河、宫殿等大兴土木,京杭大运河当然于国于民是有益的,但地气搅乱,导致隋朝天下大乱。秦长城、隋运河灭亡了当朝,却惠及民族子孙万代,尤其是直接的下一朝代,譬如秦之后的汉和隋之后的唐,这些大型工程直接孕育了汉唐的雄风富强,因为一个新的平衡和谐局面必然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当然是国之大利,但却会引发水灾以致达到新的平衡和谐状态,这就是98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水灾本质原因。
青藏铁路非常好,极大的加强了对青藏的控制及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融合,然却会暂时引发青藏地区的动荡,譬如达赖藏独势力,但这条铁路一旦修筑成功,营建出的新的平衡和谐状态却是真正的把青藏与祖国融为一体,大乱才大治,我认为付出这点代价是非常值得的,然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应对藏独等恐怖组织,在青藏铁路修筑之初我已反复呼吁务须注意此点。
“天人合一”的全部蕴涵不出于我所冥思的以上六条。

本网全部设计和内容版权所有——韩氏易、韩辰沣,剽窃抄袭必究法律责任! 联系人:韩院长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热线:QQ:853818181 电话:15093058181 邮箱:hanchenfeng@126.com

豫ICP备10209391号-1